乌海青少年创意园于2013年在原硅铁厂旧址建成,占地72.6亩,建筑面积7954平方米,分主体功能区、冬夏令营区、亲子露营区、户外素质拓展体验区、青年创客筑梦空间和劳动实践基地等六大区域,建成以来共接待群众逾百万人次,今年被评定为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一、主要实践做法
(一)在组织统筹上下功夫做到抓手有形。2023年,对照乌海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方案,主动认领并完成6个方面、13项重点工作,乌海青少年创意园成为青年领域民族工作的重要阵地。今年以来,对照市委《关于坚定不移、一抓到底推动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见行见效的决定》,制定行动方案以4个层面、12项举措把主线贯穿工作全程,年度清单中的18个重点项目已完成12项。市直属和各区团组织“照单”实施、同频共振、按期交账,乌海青少年创意园共享资源同步为基层提供支撑。特别是在思想引领方面,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优势,依托青年讲师团、红领巾巡讲团两支队伍,通过“青马工程”“青年大学习”“青联大讲堂”等载体,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作为“必修课”,开展宣讲116场、举办《红领巾心向党》栏目300余期,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早早地种到青少年心里。
(二)在真心服务上下功夫力促群众有感。一是通过重大活动推动,依托乌海青少年创意园等团属阵地先后举办4届五四青年文化节、2届“六一”主题队课及课本剧大赛、4届“微中国游览”创意集市、15届全市少儿春晚,等等,通过重大品牌活动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和谐乐章。二是通过深入基层联动,深入开展教育实践基地“走村进郊”行动,连续两年在村镇举办少儿“村晚”、为务农和工矿人员子女过“集体生日”,让“城郊”青少年真切感受全市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成果,厚植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三是通过交往交流带动,与“四省五市”(巴彦淖尔、锡林郭勒、江苏淮安、贵州贵阳、湖北宜昌)签署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合作框架协议,组织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少先队员、困境青少年互访互联、增进交流、促成合作。四是办好实事触动,举办11场联谊交友活动让来乌青年把家安在乌海、把心留在乌海,开办24期“青年夜校”丰富文化生活;实施2024年度市长助学行动,发放106.8万元助学金助力267名乌海学子圆梦。
(三)在深耕细作上下功夫确保举措有效。乌海青少年创意园既是开展思想引领的教育阵地,也是支撑实践、跟进服务的青年之家。一是依托阵地激发青年突击队活力,组建78支青年突击队实行分类统筹,一方面深入一线引导激励青年突击队立足岗位亮身份、树标杆、作先锋,另一方面在基地承接队伍团建、亲子活动、研学交流加强对突击队员的人文关怀。二是依托阵地擦亮青字号品牌,组织各级“队、号、手、岗”常态化开展业务实训、经验交流、技能竞赛,特别是“两月一周”等重要节点在教育实践基地集中开展“开放周”等示范活动和系列宣传,让争先创优成为各战线青年的共识和追求。三是依托阵地精准联系服务,转“活动”为“行动”,打造12个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贯穿全年持续开展提升群众获得感,特别是聚焦自媒体从业者、快递外卖小哥等“三新”领域青年加大联系服务力度,以志愿服务项目为牵引引领全市各族各界青年志愿者营造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新风尚。
二、获得的经验启示
(一)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围绕中心开展工作。十几年来,基于市委、政府一以贯之的领导、重视和支持,乌海青年创意园才逐渐成为独具特色、联系群众、服务青年的战斗堡垒。工作层面,市委、政府每年都对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加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等进行周密部署,自治区团委每年都有系统的工作安排,市委统战部、民委等部门全方位统筹、全过程推动,为我们建强阵地、破题攻坚、汇集成果提供了强大支撑和保障。
(二)教育实践基地是开展群众工作最有力的支撑。教育实践基地有效保证了工作的具体化、常态化、长效化,是“面对面”做群众工作的重要载体、“手拉手”交流交往的硬件基础、“心连心”凝共识聚合力的前沿阵地。我们感到,全区铸牢教育实践基地的评定,不仅肯定了我们以往的工作成效,而且为我们推动工作提档升级确立了更高的标准、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三)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做实”尤为关键。党的民族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强,团干部、教育实践基地运营管理队伍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实操能力都面临很大挑战。一直以来,在市委统战部、民委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集中学习、分层培训,特别是组织基层团干部边学边干、边领悟边总结,坚持人在事上练、能力在岗位上检验,为扎实开展工作确保不跑偏走样、稳审防范处置各类风险提供了本领保障。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