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为重要抓手,正确把握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公益性与盈利性、共同性与差异性、统一性与区域性三对关系,持续擦亮“沙漠看海·中国乌海”旅游品牌,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推动各族群众经济互嵌、文化共享、社会交往、心理交融。
一、正确处理好公益性与盈利性的关系
一是遵循经济理性原则,激发旅游产业内生动力。按照上级资金投向积极谋划文化旅游项目,建立2024年文化旅游商品项目库,储备项目9项,组织申报自治区文化旅游商品传承创新专项资金。建立市级招商引资项目库,储备招商引资项目3个、推荐路演对接活动投资项目1个。充分利用节日假期,相继举办“欢欢喜喜过大年”全市春节文化和旅游消费月系列活动、“赏春踏青游,一起‘趣’观鸟”—乌海观鸟季系列活动、“阅见北疆·书香乌海”2024年乌海市全民阅读季系列活动、乌海第七届马帮大会暨首届汽车户外露营大会等,打响消费品牌知名度,催热假期旅游市场,2024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361万余人次,同比增长40.73%;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41.69亿元,同比增长43.87%。二是深挖各民族“三交”本质,维护旅游业与民族关系健康发展。以抖音为传播阵地,通过抖音话题、达人探访、流量推介等多元方式,提升城市文旅曝光量,相继推出《乌海二十四节气》《秀美乌海》等主题,建立短视频、精品图文为主的视频形象体系,全面树立“来沙漠看海”“中国书法城”“中国户外城”城市文旅形象。抓紧抓实文旅市场安全,持续开展领域内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红线。截至2024年4月,共出动检查人员224人次,检查文旅企业106家,发现隐患139项,整改完成137项,确保文旅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平稳可控。
二、正确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一是结合本地特色打造独特性、多样性的旅游产品与旅游线路。围绕“黄河文化”“民族团结”等重大主题,全市征集文艺作品223件,创作改编文艺作品27件,获得国家、自治区级奖励16项。依托乌海湖、葡萄酒庄、小三线军工文化纪念馆等精品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9条,推出《这里是乌海》《多彩乌海》《乌海葡萄》等7期宣传主题,制作精品图文、短视频等39部,各平台累计播放量超过200万次。鼓励文创企业、单位挖掘利用乌海特色文旅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和特色旅游商品。乌金之海活性炭雕系列、狮城乌海砚等相继获评“内蒙古礼物”品牌授权使用商品。二是以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为着眼点,打造融合性文旅环境。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在A级旅游景区梳理和突出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让游客在参与体验中了解中华民族历史,领悟中华文化。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北疆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结合“我们的节日”、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将中华民族文化融入到宣传教育中。针对旅游景区客流量大,信息传播快的特点,要求旅游景区以电子大屏幕,宣传标语牌等为载体,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教育。
三、正确处理好统一性与区域性的关系
一是培训骨干,规范讲解,自觉树立大局意识。举办全市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质量提升培训班,引导旅游从业人员自觉成为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率,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积极构建者和坚定捍卫者。重新修订印发《乌海市导游词》,修订出台《乌海市导游词》(2023版),对我市各景区现有导游词进行深度梳理,规范导游讲解资料,全方位挖掘阐释地方历史文化发展贡献,对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全面融入以共同性为前提的各民族融合发展内容,突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果。二是主动融入、服务旅游促“三交”工作大局。积极组织参加粤蒙、沪蒙、鲁鄂川“百万人互游”文化旅游招商推介会,赴广州、上海、济南等7地开展宣传推介,以文旅活动为纽带促进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举办“乌海文旅万里行”重庆、深圳2场文旅招商推介会,活动受到新华网、人民网、重庆日报、深圳日报、内蒙古日报、奔腾融媒等100多家媒体关注及报道。代表自治区承办第十三届中国旅游博览会内蒙古展区,吸引约13万人次观展,为27家参展商带来186万元的意向合作订单,现场累计销售30余万元。鼓励旅行社招徕全国各地游客,“引客入乌”,印发实施《乌海市旅行社招徕游客奖励办法》,对接区内外旅行社454家,吸引意向来乌游客3000余人。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