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增量的日渐放缓,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人才特别是有知识、有技能的中青年人才正在成为各个城市和区域争夺的目标。当前,“抢才大战”在一些城市和区域渐次展开。各个城市和区域相继出台了吸引人才的利好政策,如户籍放开政策、住房优惠政策、生活补贴政策、工资保障政策、创业激励政策、就业支持政策等,这些利好政策对有知识、有技能的中青年人才特别是大学生人才形成了极大的“虹吸效应”。
从此轮“抢才大战”的缘起与演变来看,“抢才大战”由武汉、成都、杭州、郑州等“新一线”城市引发,蔓延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而后一些“二线”城市以及“三、四线”城市也纷纷加入“抢才大战”,而海南、天津等地抢才政策的出台则使得“抢才大战”由城市抢才演变成区域抢才。
从区域来看,当前的“抢才大战”由东中部地区的城市掀起和主导,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在“抢才大战”中还没有发出“响亮的声音”。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抢才大战”的掀起和蔓延对西部民族地区是一个较为不利的现象。一方面,东中部城市掀起和主导的“抢才大战”会刺激西部民族地区的存量人才向东中部地区流动,从而导致西部民族地区人才流失问题加重;另一方面,东中部城市掀起和主导的“抢才大战”会使得西部民族地区吸引人才的难度加大,吸引人才的成本增加。
然而,对于西部民族地区而言,其“人才饥渴”问题相对于东中部地区其实更为严重。一方面,西部开发、兴边富民、脱贫攻坚、“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战略与政策的实施需要人才来支撑;另一方面,西部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开发开放程度相对较低,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人才来保障。人才特别是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的流失与匮乏会弱化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活力,导致西部与东中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加大。在此背景下,为增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确保各级各类战略和政策的有效实施,进而实现西部民族地区持续健康的发展,西部民族地区不应对当前日益蔓延和渐趋激烈的“抢才大战”冷眼旁观或坐以待毙,而应主动响应、攻防并举、多措联动,避免西部民族地区在此轮“抢才大战”中成为“牺牲品”。当前,西部民族地区应在如下方面采取措施,积极作为:
一是认清吸引人才的优势与劣势。虽然从目前来看,西部民族地区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优势不多、劣势明显,但细致分析以及从长远来看,西部民族地区仍然有一系列的相对比较优势。如自然环境相对优越的优势,住房花费相对较低的优势,编制岗位相对富余的优势,发展空间相对较大的优势,生存压力相对较小的优势等。此外,一些当前属于劣势的方面,通过开发开放也会逐渐消解,如交通通信不够便利的劣势,生活用品不够丰富的劣势,薪资待遇不够丰厚的劣势等。西部民族地区在吸引人才过程中,应着力凸显其保有的特色和存续的优势。
二是用好用足各级各类人才政策。目前,国家为了支持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西部民族地区要着力发掘国家各类政策中“含金量”较高的成分和元素,并力求用好、用足和用全,避免利好政策的悬空、搁置或废弃。同时,西部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要对东中部城市和区域出台的一系列引才、抢才的政策展开细致分析,找出共性的内容和特色的方面,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可以“补齐”的方面,可以“超越”的方面,尽早尽快出台本地区、本城市“引才抢才”的政策举措,避免在吸引人才的政策举措方面滞后或掉队。
三是围绕需求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西部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要着力做好本地区、本城市人才需求的摸底工作,摸清人才的缺口,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库,分清人才缺口的轻重缓急,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引才和纳才工作。即西部民族地区要认识到,由于自身财力等因素的限制,西部民族地区不可能像东中部城市和区域那样全面引才,也无法做到广范围、大规模、高频次、强力度引才,因此,要基于本地区的用人需求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贪大求全,避免盲目跟进。
四是瞄准重点群体及其核心诉求。在摸清西部民族地区用人需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要面向人才队伍中的特定群体展开有针对性的宣传和吸纳工作。从实际情况看,一些人才有特定的敏感需求和核心诉求,这些需求和诉求在东中部地区的城市和区域并不一定能够得到解决或满足,如对自然环境敏感的群体,对生活压力敏感的群体,对编制岗位有要求的群体,对配偶安置有要求的群体,对子女就学有要求的群体,对背井离乡敏感的群体等,这些群体会将其核心需求和诉求作为选择城市或区域的考虑元素,如果西部民族地区能够在瞄准重点群体的基础上,着力解决特定问题,满足特定需求和诉求,则能够在引才方面有所突破,取得实效。
五是力求主动出击并且持续广泛宣传。从现实情况看,西部民族地区的一些城市和地区也出台了一些吸引人才的政策举措,并且政策举措有一定的含金量和吸引力,但由于对这些政策举措的宣传和推介不够,导致其知晓度不高,出现了无人或仅有少数人关注的问题。为此,西部民族地区在出台相应引才、抢才政策的基础上,要主动出击,深入东中部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人才市场等,做好政策的宣传工作,并面向有引进可能的人才做好跟踪、服务工作,让人才感受到西部民族地区吸引人才的诚意。
六是努力提供平台和条件,做到岗位留人、事业留人。目前,各城市和地区“抢才”政策层层加码,“抢才”工作如火如荼,然而人才引进来之后如何有效地使用人才并较长时间地留住人才是“抢才大战”的核心问题。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在引才难、留才更难的双重压力下,要着力避免出现引才而不惜才、不爱才、不用才和不助才的问题。因此,在人才引进之后,要积极落实各项人才政策,让人才在特定的岗位和平台上施展才华、发挥作用,让人才助力本地产业升级和新型动能培育,并让引进的人才在产业升级和动能培育过程中获益、成长,即努力做到人才成长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互适配、相互促进。一旦产业升级和动能培育取得成效,则需要更多的人才,此时可以借助已经留住的人才的“口碑效应”吸引更多的人才,形成人才引进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