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为中华民族凝聚力
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体”“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笔者认为,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实体的,是在长期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中华民族凝聚力。因此可以说,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体”的核心内涵。
中华民族凝聚力有三层内核:首先,中华民族凝聚力表现为一种统一力,包括中华民族整体对各民族的吸引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整体的向心力、各民族之间的亲和力;同时,中华民族凝聚力表现为一种生命力,包括中华各民族的生存适应能力、危急时刻的抗争力、发展的创新力、独立自主能力;中华民族凝聚力最终表现为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国家的强大认同力。
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我国半封闭型的内陆地理环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使中华民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形成了多内聚、慎外迁、各民族相互依存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近五千年来气候从暖湿走向干冷和气温总体下降的趋势,使南方少数民族更易于做出据守故土的选择,也给农耕经济区的汉族王朝南向扩张提供了条件。而同样的气候波动过程却迫使北方少数民族以各种形式南迁寻求新的生存之路,从而强化了他们对中原地区的向心力。中原地区的水源条件优越,不仅有利于生命延续和农业的发展,而且促使华夏先民及北方游牧民族依水而聚,从而由分散走向联合、由部落联盟走向国家构建。
更重要的是,中国历史的发展创造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诸多社会要素——
1.多源多流、源流交错。
从古到今,各个民族的形成几乎都是多源多流的,源流之间又有着复杂的交错联系,有些是同源异流,有些是异源合流,有些则是源流交叉。由于民族内部或民族之间的经济差异、战争、迁徙、通婚、混居以及地理条件、生态环境变迁等因素的影响,民族本身必然经常地发生分化、聚合或与其他民族交融。这种民族之间多源多流、源流交错的复杂关系,构成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的一种天然联系。这种源远流长的或多或少的血缘联系,形成了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断地发生着相互间的交融的民族关系格局,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前提或历史条件。
2.共同开发、共同创造。
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个民族不仅为本民族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的集聚壮大和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首先是各民族以坚韧的精神开拓、捍卫了祖国的疆域,维护了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独立、统一和完整。其次,各民族以辛勤的创造性劳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大的物质基础。再次,各民族以聪颖的智慧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凝聚力,既是一种物质力量,也是一种精神力量,是几千年来各族人民对经济、文化的开发、创造和贡献的汇聚,是一种强大的合力。这种合力又表现为一种整体观念、大一统思想,表现为国家的统一性和中华民族面临外来侵略时的空前一致性。
3.迁徙流动、汇聚交融。
历史上的民族迁徙流动,或发生在局部地区,或成为全国性的局势,始终不断,而且几度形成高潮。每一次民族迁徙的高潮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各民族间凝聚力的增强和民族交融的出现。民族迁徙和流动有经济原因,也有政治原因,最基本的原因在社会经济方面。北方游牧民族由于受单一生产方式及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向中原方向移动,寻求新的自然和物质条件,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的逐步稳定及对边疆地区的不断开发,以及中原汉族地区人口的剧增,汉族向边疆地区迁徙也逐步频繁。他们拓展交通,向周边延伸,进行商贸交流、文化传播,形成了城镇网点,架起了联通各民族的网络。民族的迁徙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一个重要历史途径。
4.经济互补、相互依存。
由于古代各民族所在区域的经济地理条件不同,特别是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也形成了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生活的本质决定,任何一个民族,无论从事何种生产方式,出于生计需求的扩大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质交换,互相补充,不断往来。这种经济上的互相联系和交往,历时久远,难以中断,且逐步完善。几千年来,各民族间的关系无论是以战争掠夺的形式,还是以和平交往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各自都不能相互缺少。这种民族间经济的联系和依赖,把各民族社会生活内在的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牢固基础。
总之,历史上各民族有过分裂,也有过统一,但分裂是短期的,而统一是长期的,是趋势和主流。经过分裂,总是走向统一。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在历史的长河中汇流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最终结合成为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巨大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巨大功能,是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复兴的需要。具体而言,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4方面功能:
一是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聚合功能。继承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优秀传统,发挥这一历史资源的巨大聚合功能,在未来的奋斗历程中,进一步将不同民族、阶层、政党吸引、聚合为一个整体,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价值导向,为共同理想和目标而奋斗。
二是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化解功能。以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中华文化为基础,包容差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更加有效地化解内部矛盾,消弭意见分歧,促进民族认同与和谐,维护国家稳定与统一。
三是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抵御功能。面对全球化以及霸权、强权带来的新的挑战,以人权、民主、宗教为旗号的渗透、分裂的威胁,以及激化矛盾带来的国内不稳定因素,都需要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发挥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大的精神支柱作用,团结各民族,共同应对挑战,维护国家利益。
四是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激励功能。中国正在由大国走向强国的民族复兴大道上前进,历史的使命,大国的担当,需要我们更充分地强化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爱国意识,激励民众为国家强盛、人民幸福、民族振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