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的木兰围场是清代帝王们的狩猎之地,木兰丘陵起伏、水草丰美,独特的地形和气候,形成了壮阔而秀丽的草原图景。“80后”青年建筑师张海翱和吴彦祖的艺人团队一起来到这里,为草原上的孩子们建造了一个蒙古包。
“现代蒙古包”
用创新传承历史与文化
建筑的基地位于起伏的丘陵之间,几百亩的草原上都是空旷一片,张海翱一直在思索究竟该如何下手。基地虽然四面环山,河流从一侧经过,但其土层已严重沙化,当地人希望能用设计重新唤醒这片土地。
蒙古包是草原传统的居住形式,因此,张海翱的第一直觉就是从蒙古包的原型中去提炼元素。在与设计师们充分沟通后,张海翱提出了“现代蒙古包”的理念,他希望把蒙古、满、汉三族的传统文化,都融入到现代的设计手法之中。他们将蒙古包作为拓扑的原型,通过汉族“如意双环”的模式,将形体复刻形成两个咬合的“圆”,双环空间的形式恰恰又与乾隆送给母亲的双环万寿亭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经意间三族的传统文化都融入其中。
建筑师围绕着这两个咬合的“圆”又设计了一系列伸出的盒体。这些盒体是内部功能的演化,同时也是对周边自然环境的呼应,拓扑的双“圆”与大大小小的盒体组合,形成了极具现代感的建筑形式,而张海翱对于设计的创新没有停留在形式上,他把传统蒙古包与现代设计工艺,进行了全方位的结合。功能、纹饰、采光、结构、通风,都与现代技术进行了深度结合,甚至在施工建造上也实现了现代工业的模块化搭建。建筑师希望用这样的创新设计,改变传统蒙古包的使用模式。张海翱说:“我们希望做一个草原之家。这不是寻常意义上的小家,而是从小家到大家理念的转变。”
一万多册藏书的家
草原娃们的公共图书馆
起初张海翱只是想做一个民宿,但吴彦祖的加入带来了不同视角,他认为,这里可以变成一个向当地孩子和牧民开放的一个空间。在吴彦祖的启发下,建筑师尝试将室内的其中一个蒙古包的公共区域做成公共图书馆。图书馆穹顶的灵感来源于原始蒙古包的日冕,设计师加入了经纬刻度的设计,显得精致而有仪式感,阳光通过圆形天窗洒下来,哪怕冬天整个室内都是通透明亮。草原孩子们在藏书1万多册的图书馆里,可以阅读、休息和玩耍。
围绕两个圆伸出的一系列小盒子,则是餐厅、卧室和小书房,这些错落的小盒子,每一个都像探出的取景框,在室内从落地玻璃望出去,就像自己躺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一样。蒙古包的餐厅正对着羊圈,牧民可以把羊赶进羊圈休息,而餐厅里的人则可以看到“喜羊羊”们的集体“走秀”。
由于木兰当地的气温温差较大,建筑师把地面做了一些下沉和抬高,这样孩子们从极寒的户外回来,踩在有地暖的地板上会很舒服。在主体建筑的一侧,建筑师还做了一些好玩的小设计,比如,将周围景观融为一体的“观星阁”,透过顶部的透明玻璃,夜晚可以看到满天的繁星。张海翱说:“在草原上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我们更希望建筑能够开放给牧民的孩子,能让他们有很好的读书空间。”
草原的“石与木”
用材料歌颂这片土地
木兰围场的美丽和富饶,给了张海翱极大的震撼。他认为,真正的好设计,应该歌颂脚下的这片土地。于是建造所用的材料大部分都是从当地取材,木兰的一草一木一石,都在设计师手中赋予新的生命。
蒙古包的外墙,采用的是木兰最常见的“毛石”,邀请当地60多岁的老师傅,用传统工艺垒砌而成。这里的冬天是极寒,最冷日子气温达到零下30度,所以采用的是三层的中空玻璃,在外面又做了木格栅,这些木格栅的材料,也是来自木兰草原的森林树种,将生长在当地的松树处理之后,用在了建筑的外立面上。
这种守护传统又充满创新的设计,让吴彦祖等艺人团队备受感动,每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建造中,他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建筑。
在他们的努力下,这个项目经历了45天的工期就完成了,更出人意料的是,总造价只有60万元左右。用这样短的时间和有限的资金,能做出如此动人的建筑,可以看到设计师高超的专业水准,和追求极致的匠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