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载,“塞外小岗村”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等靠要”。从“口粮田”一夜跨过温饱线,从“国贫县”跃升西部“百强县”,从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到逐步迈过富裕坎,“塞外小岗村”三次改革“蝶变”,辛勤的西北庄稼汉在乡村振兴战略上踩下坚实足迹。
第一次蝶变:“口粮会”“口粮田”,一举跨过温饱线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这里。中滩公社党委班子决定以给社员分配部分“口粮田”的名义,将土地全部划到社员手中。那时的情景,虽然没有小岗村的惊心动魄,但也是担惊受怕,如履薄冰。“听说要分‘口粮田’,村里一下就炸开了锅。”赵光辉深有体会地说,“农村改革探索的艰辛主要是‘人心’。改革试水初期,由于社员思想不统一,有人怕犯错误、担责任,有人担心铆足劲儿种好的庄稼秋收时又给要回去,有人担心如果大田遭了灾会饿肚子、白投入。这些问题,我们当时也捏着一把汗。如何打消大家的顾虑?中滩公社党委班子决定一对一给村民做工作。为了稳定人心,他们郑重承诺,包产到户后粮食打多少都是自己的,只要辛勤劳作,就算遭灾也保障大家的口粮供给。”公社党委这颗“定盘星”还真管用,除2个生产队外,中滩公社其余69个生产队都顺利分到了“口粮田”。
第二次蝶变:认清方向瞄准靶,小康路上大步跨
由于没有办过像样的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不到位,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如何由温饱向富裕跨越这个难题,困扰着首获改革红利的农民。此时,他们猛然醒悟,仅凭分散经营、单打独斗,不但抵御不了任何风险,而且得来的幸福生活随时可能失去。
“咋才能带领村民致富?思想转变是关键,我先做好了,挣了钱,村民才相信我,跟我干!”郝争平坐在自家的炕头回忆,郝家窑村地处黄河沿岸,又临近库布齐沙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来这儿游玩儿的人也越来越多。看到了这个商机,2004年,郝争平带头返乡创业开起托克托县首家农家乐“神泉山庄”。
看清“病因”,就能瞄准“靶向”。记者在县里采访,联系到了本世纪初曾担任托克托县领导的几位同志。他们的看法高度一致,经济和社会要发展,单靠种养业是不行的,没有工业的反哺,农村的富裕也不牢靠。饱尝改革甜头的托克托县人民,认清了自己的区位优势,悟到了内引外联的发展门路,积极招商引资,吸引一大批现代产业项目到托克托县落户。在县工业园区,记者参观了以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为中心的项目区,电力、生物制药、金属冶炼、化工、航天生物等优势产业集群一一呈现在眼前。农业有了发展的支撑和后劲,农民的收入翻倍增长。2008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2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53元,是1978年的44倍。2008年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托克托县在那一年由“国贫县”跃升为当时的西部“百强县”第九位。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农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新型实体。这一表态不仅勾勒出土地政策的扶持重点,也为农村培育和扶持新型经营主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指明了发展路径。胆大心细的农民李广珍自发成立了托克托县美源农牧渔业专业合作社。同村的卢丰社听到这个消息,也主动参与进来,一起到村民中间进行动员。
“咋才能跨过致富坎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托克托县美源农牧渔业专业合作社发起人李广珍说:“我们利用1000亩盐碱化程度较高的劣质地,作为稻田养蟹示范基地,在托克托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了包括内蒙古农科院、辽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辽宁省盘锦市河蟹养殖研究所科技人员在内的11人科技团队,头一年的收益就很可观。”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间,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000亿斤,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形成“双轮驱动”,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新要求,内蒙古“塞外小岗村”没有“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睡大觉”,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一个又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篇章。
<p style=""text-align:" left;="" widows:="" 2;="" text-transform:="" none;="" background-color:="" rgb(249,245,242);="" font-style:="" normal;="" text-indent:="" 0px;="" font-family:="" 宋体,=""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word-wrap:="" break-word;="" white-space:="" orphans:="" letter-spacing:="" color:="" rgb(0,0,0);="" font-size:="" 14px;="" word-break:="" break-all;="" font-weight:="" 400;="" word-spacing:="" font-variant-ligatures:="" font-variant-caps:="" -webkit-text-stroke-width:="" text-decoration-style:="" initial;="" text-decoration-color:="" initial"=""> 农民们把土地承包出去了,也就有更多时间发展“第三产业”。如今,中滩公社的郝家窑村家家户户都开起了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达到20多万人,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就有2.5万元。“搞乡村旅游就是要把旅游做大,把特色做强!”在郝家窑村村长郝争平眼中,农村经济发展要紧跟新时代、新政策,不断进步。如今,黄河梦幻水世界、观光生态园、绿博园等多个建设项目,正在一项一项投入实施。“要打出一套农俗旅游产业发展的组合拳,提升旅游产业质量,致富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郝争平站在黄河岸上,望着远去的黄河水,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倾诉着他的发展计划。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