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乌海市以非遗“小切口”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大家园”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1日 作者:民委站点管理员 来源:中国政府网 浏览次数:

  乌海市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传承,将非遗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通过系统性保护、创新性转化、融合性发展,探索出一条以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以匠心传承凝聚精神共识的特色路径,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持久活力。

  一、筑牢保护根基 激活非遗文化基因

  构建系统性保护体系。构建自治区、市、旗县三级非遗名录体系,涵盖烫画、挂毯织造、唐卡装裱、蒙医沙疗等自治区级项目21项、市级项目31项。设立非遗传习所13个、传习基地3个,年均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活动百余场,覆盖群众超10万人次。通过数字化赋能传承。运用数字技术对桌子山岩画、明长城烽火台等文物实施数字化保护,建设“乌海文化云”平台,推出线上展览、虚拟非遗工坊等,访问量突破200万次。打造AR书法临摹、云端非遗沙龙等交互场景,吸引超5万人次参与线上文化体验。

  二、创新融合表达 赋予非遗时代价值

  以“非遗+文创”活化传统技艺。开发“烫画盲盒”“黄河泥娃”“石榴籽主题金银器”等融合多民族元素的文创产品。其中,“黄河泥娃”获中国工艺美术大赛银奖,“狮城乌海砚”入选“内蒙古礼物”。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设计“黄河礼赞美酒飘香”非遗旅游线路,带动漠海山境露营基地、云享小镇等文旅项目增收,2024年非遗产业带动就业60余人。艺术创作彰显共同体意识。创排《黄河向海》《三线印记》等舞台剧,以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乌海的历史为主题,弘扬团结奋斗精神,舞蹈《黄河泥娃》获华北五省舞蹈大赛一等奖。

  三、深化社会参与 拓展精神家园阵地

  教育体系浸润文化认同。实施“书法五进”计划,建成书法主题公园3处、社区书法长廊47个,全市常年习练书法者占比达20%(每5人中有1人)。在幼儿园推广活字印刷、古法造纸课程,建成校园非遗工坊12个,将非遗启蒙融入青少年教育。

  全民共享文化空间。打造“一刻钟生活文化圈”,投入8100万元新建社区书法活动室83个、升级鸿雁书房12处;布局智能书柜230个,年均配送图书5万册,开展阅读活动320余场。依托“非遗集市”、黄河文化节等活动平台,年均举办文化惠民演出超1000场。

打印 关闭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