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充分发挥自治区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乌海青少年创意园的示范引领作用,立足该基地优势,紧抓传统节日与“六一”国际儿童节等重要节点,通过“文化浸润+实践体验”模式,精心策划主题实践活动,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走深走实。近期以创意园为核心平台开展的“六一”系列活动,联动全市27家单位,吸引1700余名青少年参与,为全市打造有形有感有效的教育平台提供了鲜活样本和核心支撑。
一、聚焦节日内涵 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载体
立足传统节日文化根脉与“六一”童趣特色,设计参与性强、融合度高的活动载体。一是传统文化活化传承。以非遗工坊深化文化认同,依托创意园内的DIY创意工坊、陶艺体验区等空间,常态化开展书法、剪纸、陶艺等非遗课程。端午节组织青少年制作艾草福袋、体验茶席插花,将中华传统技艺与民族团结主题结合,中秋节推出“全民共书祖国好”书法活动,以书法为载体增强文化认同。以创新课程体系深化实践感悟,开发沙画、魔术、民族服饰DIY等特色课程,将“五个认同”融入实践。如“石榴籽”主题沙画创作课程,通过艺术形式展现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二是节庆活动为品牌赋能。连续举办“童梦中华”少儿春晚15届,“六一”节日期间融入民族团结课本剧展演,通过《三线印记》歌舞剧演绎“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等本土民族团结故事,深化历史记忆。打造互动体验场景,在“微中国游览”创意集市中设置民族风情长廊,通过模拟飞行、3D打印等科技手段展示各民族风情。该活动已举办4届,累计吸引超5万青少年参与。
二、深化基地功能 构建场景化实践教育阵地
依托基地空间与资源整合优势,将节日活动转化为深度教育场景。一是高效聚合平台资源。提供共享阵地服务,创意园为全市团组织、学校提供标准化活动空间与课程包。今年“六一”期间,统筹27家单位开展“红领巾寻访”活动,组织青少年参观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纪念馆等工业遗产,通过实地研学感悟共同体发展成就。推进全域覆盖实践,实施“走村进郊”行动,在村镇举办少儿“村晚”、为工矿子女办集体生日会,覆盖城郊青少年1.2万人次。二是跨域联结拓展视野。深化区域协作,与江苏淮安、湖北宜昌等“四省五市”签订青少年交流协议。开展“云上端午·粽香传情”线上活动联动多地青少年共制粽子、分享习俗。推进同心营实践,联合淮安市、锡林郭勒盟开展“小石榴籽民族团结”同心营,50余名少先队员参与乌兰布和沙漠研学、民歌大会演出,促成三地签订《各族青少年友好交流合作架协议》。
三、突出价值引领 确保铸牢教育成效持久
以活动促认同,将节日“热度”转化为教育“深度”。一是实践育人强化认同。推动红色教育场景化,在创意园革命史展陈区开展“党的故事我来讲”红领巾讲解员实训,“六一”组织700余名少先队员参与,结合“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必修课,深化历史逻辑认知。开发行走的思政课,研发“民族团结创意体验项目”,如模拟考古、环保实践等沉浸式课程,年均接待青少年超10万人次,将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外实践。二是服务融合增进归属。开展精准帮扶行动,针对外来务工子女,“我们都是一家人”集体生日会已连续举办2年。同步实施“市长助学行动”,发放助学金106.8万元,资助267名学子,其中困境青少年占比35%。实施青年留乌工程,举办11场联谊交友活动及24期“青年夜校”,覆盖新业态青年群体,助力来乌青年“留得下、融得好”。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