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将志愿服务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载体,通过品牌项目引领、青少年教育融合、文化浸润赋能、智慧治理助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教育体系。在2024年度全区志愿服务评选中,乌海市斩获“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5项荣誉,展现了志愿服务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的显著成效。
一是品牌项目引领,搭建民族团结“连心桥”。立足本土特色,打造“红石榴”“老田头”“草原税务”等志愿服务品牌,推动民族团结理念嵌入民生服务场景。“红石榴”志愿服务项目以社区为阵地,整合在职党员、退休教师等力量,提供学生托管、矛盾调解、助老帮困等服务,累计开展活动5000余次,覆盖30万各族群众。“文艺进万家”项目年均举办书法展演、非遗传承公益活动200余场,覆盖群众超10万人次,以中华文化符号增进情感共鸣。创新推出的“沉浸式剧本学党史”“石榴籽逛博物馆”等公益体验活动,累计吸引青少年参与超2万人次,将民族团结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化为互动实践。
二是青少年教育融合,厚植共同体意识根基。针对青少年群体,构建“课堂+实践+文化”教育体系。制定《加强对各族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行动方案》,实施“石榴籽一家亲”主题队课比赛、研学旅行等活动,覆盖全市中小学,并通过少儿春晚、“十一微中国游览”等大型活动,以情景剧、歌舞等形式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2024年,全市开展“学雷锋”青年志愿服务活动82场,如无偿献血行动累计献血27000毫升,“美丽校园共建”行动惠及师生1.2万人次,推动青少年在服务中践行雷锋精神。
三是文化浸润赋能,彰显北疆文化时代价值。将中华文化符号融入城市肌理。创作舞台剧《三线印记》《天边的乌达》等文艺作品,通过200余场公益惠民演出再现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历史记忆;建成雷锋教育研学实践基地等32处文化地标,常态化开展“全民共书祖国好”等群众性活动,推动书法艺术成为外塑形象、内聚人心的城市名片。通过“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推送公益短信156万条,打造“民族团结号”公交10条,实现文化认同向价值认同的升华。
四是智慧治理助力,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创新“三单”服务模式,开发“北方海南·志愿同行”微信小程序,将志愿服务碎片化、部分化内容进行系统集成,采取群众点单、集中派单、多源接单的“三单”模式,常态化动员鼓励群众就近就便参与城乡社区志愿服务,促进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建立“网格呼叫—街镇处置—部门报到”矛盾化解机制,依托智慧平台化解纠纷2.1万件,化解率97.2%,以基层善治夯实民族团结根基。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