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四治融合"为抓手,创新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治理新路径。
一是法治筑基,构建民族事务规范体系。依法规范基层治理职责,在全市83个村(社区)实施"一村社一策"标准化建设,分类制定民族事务"三张清单"。通过清理冗余标牌、规范功能指引,实现"四个牌子、两个标识"精准悬挂。建立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每月会商研判机制,修订《涉民族因素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将民族工作纳入市域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体系,形成市、区、镇(街道)、村(社区)、网格五级联动治理格局。
二是数治赋能,打造智慧治理新范式。依托"城市大脑"构建智慧平台,整合公安、人社、民政等48个部门694类数据资源,总量达15亿条。创新开发"人房关联"功能模块,在数字孪生城市中实现"以人定房、查房知人"精准管理。深化"蒙速办"APP民族事务应用场景建设,实现社保、就业等252项事务服务"掌上办",构建起各族群众"15分钟智慧服务圈"。
三是自治强基,创新交往交流交融机制。建立"四级信访代办+五级议事协商"机制,搭建"流动办公桌""和乐亭"等民族事务协商平台,矛盾纠纷化解率保持96%以上。针对服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议题,与超过20个地区签订服务管理协议,建成4个"数智零工市场",开展“三送一解”活动,解决流动人口就医、上学等难题,打造“和美乌海·新故乡”服务品牌,举办各类活动6场次,覆盖各族务工人员1000余人次。。
四是德治润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红石榴"志愿服务工程,整合768支队伍11.47万名志愿者,开展"童心绘团结""银发书团结"等特色活动。建成14个"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在全国首创城区农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打造黄河文化博物馆、"乌海十景"文旅线路等文化载体,通过"石榴籽逛博物馆"“微中国游览”等品牌活动,使"三个离不开"思想融入各族群众生活日常。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