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焦赋予文化润心聚魂,铸牢民族团结进步之魂
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紧扣“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重点打造以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乌海为主题的原创交响诗颂《黄河向海》、以汉族、藏族、蒙古族之间融合团结发展为主题的舞台剧《天边的乌达》等一批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精品。其中,反映各民族齐心协力开发建设“小三线”历史故事的歌舞剧《三线印记》入选自治区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雕塑《朝阳》《传承》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将“文化的盛会”和“民族的节日”相融合,深入开展《百姓大舞台》“民族一家亲 丰收庆团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歌游内蒙古”2024年文化惠民演出、“魅力北疆韵 共融民族情”广场文化艺术节专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各民族文化惠民活动1063场。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点创建示范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教育实践基地作用,为全市各民族群众提供公益培训、公益展览等公共服务,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增进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文化根基。
二、聚焦深度挖掘文旅资源,培壮民族团结进步之根
全力推进非遗文化传承迸发活力,经过对全市各民族非遗线索的普查,我市现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个,代表性传承人9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1个,代表性传承人16名;其中,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烫画、挂毯织造技艺、唐卡装裱技艺和汉字书法(太极书法)4个项目列入自治区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付玉、高化龙、翟建3人被评为自治区级工艺美术大师;市中医蒙医医院沙疗科获批国家优势专科。已设立市级非遗传习所13个,传习基地3个。年均举办“非遗进社区,民俗文化共传承”“非遗进校园”活动百余场次。积极开展市场转化工作,注重“非遗+文创”产品研发,开发“北方海南·游礼”等文创产品,“烫画”“三线盲盒”等非遗旅游体验产品。“黄河泥娃”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银奖,“石榴籽逛博物馆主题系列活动”荣获自治区文物局推介的典型案例。
三、聚焦突出文旅融合赋能,弘扬民族团结进步之脉
认真落实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求,发挥文旅赋能作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硬件设施全方位整合资源,实现城市共建共享,稳步推进市公共文化中心建设。着力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开展旅游休闲城市标识体系建设,为各民族游客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全方位文旅服务。对全市通往A级旅游景区公路状况进行摸底,计划开通旅游公交专线。顺势而上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牵头制定了《乌海市农文旅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大力扶持农文旅项目发展,漠海山境露营基地、云享小镇等一批特色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蒙根花休闲农业园等景区项目更加丰富,赛汗乌素村、泽园社区等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国内各民族游客对乌海旅游的满意度和口碑度显著提升。上半年,我市接待国内游客361.40万人次,同比增长40.73%;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41.69亿元,同比增长43.87%。
四、聚焦文旅宣传推介,弘扬民族团结进步之声
以“民族团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要素为核心,持续推出《乌海二十四节气》《秀美乌海》等12个主题,制作短视频、精品图文71个。先后举办第七届马帮大会、“寻味美好中国·品游万里山河”全国二十四节气旅游美食及线路宣传推广等活动,参加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展出100余件具有民族团结特色、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色旅游商品,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展示平台。加大文旅宣推,深化各民族群众的乌海印象,在城市道路两侧、机场大屏、公共LED屏等地进行了旅游品牌宣传投放,“沙漠看海 中国乌海”“中国书法城”“中国户外城”等城市文旅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