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理论武装,切实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第一要务
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纳入《2024年度中心组学习安排》,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在第三次集体学习会上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论述开展研讨,全市各级中心组开展学习240余场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纳入《2024年度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制定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正面清单,要求各级党委(党组)严格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工作。加强北疆文化理论学习、宣传、阐释工作,为党员干部订阅《北疆文化辑录》并组织开展学习,在市属媒体制作刊发北疆文化理论宣传微视频,全力营造学习宣传北疆文化浓厚氛围。扎实做好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工作,印发《关于开展涉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排查的通知》,组织各区各单位针对学习宣传内容、户外公益广告、对外信息发布等内容进行自查,今年以来,妥善处置涉民族领域舆情2件。强化理论宣传,精心组建15支宣讲队伍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七进”宣讲549场次,覆盖人数3万余人次,全市上下守望相助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
二、坚持以文化人,全力推动北疆文化品牌建设
一是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精品创作工程。围绕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合理集聚和配置资源,鼓励文艺创作的题材、内容、形式创新,不断推出一批主题精品力作。围绕草原文化推出雕塑作品《朝阳》《传承》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油画《草原上的盛会——幸福那达慕》入展第十四届内蒙古自治区美术作品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歌舞剧《三线印记》入选自治区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用艺术的形式让红色文化资源释放出赓续血脉、传承精神的强大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聚焦黄河文化,《黄河泥娃》原创情景舞蹈作品获得第十一届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第一名,推进交响诗颂《黄河向海》创作,完成舞台剧《黄河儿女》剧本初稿。弘扬农耕文化,撸板呱嘴《最美乡村》入选“乡风曲韵”2024胡集书会全国美丽乡村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充分体现各民族交往融合的舞台剧《天边的乌达》剧本完成创作,“北疆文化”为主题的优秀文艺作品展现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魅力。
二是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供给。深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北疆文化融入“一刻钟社区文化圈”建设工作,融入宣传教育、演出展览、辅导培训,市级各公共文化场馆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文化惠民活动913场,服务人次47.39万人次。乌兰牧骑“学·创·演”活动品牌效应明显,让党的“好声音”传入千家万户,“润物细无声”地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策划推出《博物馆里的记忆》《文物知识课堂》等栏目,举办“守望·北疆”版画作品邀请展、“黄河从草原上流过—内蒙古黄河流域古代文明展”等特色展览,累计进馆参观33万人次,把北疆文化的种子深深埋入各族群众心灵深处。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成功争取文旅商品传承创新专项资金,研发“乌金砚”等一批文旅商品,“黄河泥娃”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银奖,“北疆文化”品牌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迸发。
三是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展演。委派市乌兰牧骑参加“广西三月三·幸福嘹嘹啰”2024年南宁市“绿城歌台”群众文化活动、上海“2024年中国品牌日”活动,通过歌曲演唱和马头琴演奏等形式,弘扬北疆文化,讲好乌海故事,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积极参加兴安盟“村歌嘹亮”2024内蒙古村歌大擂台,我市原创音乐作品《来沙漠看海》获优秀村歌奖。
三、坚持宣传引导,营造各民族群众共同创建浓厚氛围
一是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传播优势。牢牢把握新闻宣传主动权和主导权,紧密围绕我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务实举措和亮点成效,开设“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唱响北疆文化品牌”等专栏,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采写了一批接地气、有热气、聚人气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新闻报道,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全平台累计刊播发《民族团结花开别样红——我市全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综述》《在青少年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等相关重点新闻稿件200余条次。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新闻宣传,刊播发《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记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乌海市实验小学》《同心绘就民族团结进步美好画卷——记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海勃湾区林荫街道办事处》等典型报道;在新媒体平台持续播发短视频、海报等公益宣传,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良好氛围。
二是充分用好各类线下载体做好宣传引导。依托全市公交站点电子大屏宣传矩阵,累计刊播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海报3万余次,在机关学校、城乡出入口、重要街路、农区社区等显著位置,通过擎天柱、电子屏、宣传栏、围挡、展板等宣传载体,常态化开展“内蒙古自治区五大任务”“建设模范自治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市”等主题社会面宣传,累计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19个,制作标语40条,设计海报42幅;刊播宣传视频7个,累计刊播时长超过300小时,总刊播次达2万余次,让有文化、有内涵、有颜值的公益广告潜移默化地滋润人心。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展陈展览场所内容自查工作,实地走访调研32个展陈展览场所,深度清理不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集中推出充分反映党领导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和各民族广泛交流交融史实的展陈展览,插好立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旗帜”。
三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式融入生活。不断巩固全市现有25处红色资源场所,培育命名乌海市党员政治生活馆、乌海市党性教育基地为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推动体现民族团结内容融入“小三线”“第一党支部”、农耕文化馆等红色资源展陈内容与体验项目,推动全市17个公园有机融入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形象,让红色精神与民族团结一家亲浸润乌海城市文化。进一步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融入村规民约,引导农区各族群众互嵌式生活。
四、坚持共建共享,广泛开展群众性主题活动
一是推动民族团结一家亲理念融入“我们的节日”群众性文化活动。充分发掘传统节日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底蕴,以春节、元宵节、端午、七夕等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将民族团结一家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北疆文化,广泛动员各部门各单位、镇(街道)、村(社区)、以及各企事业单位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通过展演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艺节目,开展知识问答和普及、读书分享会等形式更好促进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群众坚定文化自信。
二是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主题,认真开展好民族政策宣传月和民族法治宣传周各类宣传活动,以群众为主体分众化举办“童心绘团结”书法绘画征集活动、“青年话团结”征文活动、“银发书团结”地书笔会暨民族团结“普法早市”活动等各类群众性活动,并面向群众广泛宣传宣讲《爱国主义教育法》《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重要法律法规,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三是注重先进典型培育选树宣传。积极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选树模范典型与宣传模范典型中。举办“弘扬蒙古马精神”——“北疆楷模”巡回报告会,讲述“北疆楷模”获得者黑鹰山供电所、尼玛老人(蒙古族)、关慧明(达斡尔族)等先进典型的基层工作事迹。宣传“蒙古马精神践行者——北疆楷模”30余位,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各领域奉献事业,发挥模范典型的带头引领作用。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评审推荐工作,内蒙古自治区民航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乌海分公司等5家单位获评第九批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积极鼓励各模范单位与个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讲好民族团结好故事、传播民族团结好声音,以实际行动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
上一条:
下一条: